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《自然·通讯》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,揭示了猴痘病毒Clade IIb的进化轨迹和特征,并首次鉴定了新的C.1.1谱系,该研究聚焦于92例猴痘病例,其中超过五成的患者同时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,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猴痘病毒传播的新趋势,也为我们理解HIV与猴痘共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研究背景与发现
自2022年5月以来,猴痘病毒在多个非流行国家和地区爆发,引起了全球关注,尽管世界卫生组织(WHO)于2023年5月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,但猴痘病毒仍持续在部分地区传播,并呈现出新的流行病学特征,此次深圳的研究纳入了92例猴痘病例,占广东省和深圳市同期报告病例数的显著比例,所有患者均为男性,中位年龄为30岁,其中95.7%的患者存在男男性行为,这一数据强烈提示了性接触在猴痘传播中的重要作用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这92名患者中,超过五成(56.5%)同时感染了HIV,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HIV感染者是猴痘的高危人群,也提示了HIV与猴痘共感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,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损,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,而猴痘病毒的感染可能进一步加剧其病情,导致更高的病死率。
传播途径与风险分析
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物理接触(包括性接触和皮肤接触)、呼吸道飞沫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质传播,在男男性行为者中,由于直肠黏膜的脆弱性,性行为过程中的密切接触可能增加猴痘病毒的感染风险,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损,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猴痘病毒的感染。
值得注意的是,研究人员还在意大利的3名猴痘患者精液中检测到了猴痘病毒,这进一步证实了性接触在猴痘传播中的重要性,尽管性行为本身不是猴痘的唯一传播途径,但长时间的密切接触无疑增加了感染的风险。
公共卫生挑战与应对策略
面对猴痘与HIV共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,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,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,提高公众对猴痘和HIV的认识,特别是针对男男性行为者等高危人群,倡导安全的性行为,避免不安全的性接触。
加强医疗机构的监测和诊断能力,及时发现并报告猴痘病例,对疑似病例进行快速检测和隔离治疗,防止疫情扩散,对于HIV感染者,应加强其猴痘病毒的监测和防控,及时发现并治疗共感染病例,降低病死率。
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猴痘的重要措施之一,虽然目前尚无针对猴痘的特异性疫苗,但一些用于预防天花的疫苗可能对猴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对于高风险暴露人群,如HIV感染者,可以考虑接种相关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。
92名猴痘患者中超过五成合并感染HIV的发现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面对猴痘与HIV共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,我们需要加强监测、宣传、诊断和治疗等各个环节的工作,形成合力,共同应对这一挑战,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,共同推动猴痘和HIV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取得更大成效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